地球「自轉」一圈,是一天,「公轉」繞太陽一周,是一年。

其他行星也有「自轉」及「公轉」。

假如有人問:可不可以「自轉」就好,不要「公轉」?

或者另外問:可不可以「公轉」就好,不要「自轉」?

這兩個題目,相信大家都能夠回答。

自然界的現象:「公轉」的過程,包含「自轉」在裡頭。「自轉」本身,也有進行「公轉」的小部份。

 


 

生活在現代,大家都有基本的天文學常識,假如把這項概念,引申到社會生活,也有類似的原理。

(1) 一個人,可不可以只為自己工作,完全不顧整體社會?

(2) 一個人,能否100%完完全全為別人,不顧自己?

這都是幾乎不可能作到的!

(1) 只為自己的情形,譬如學生時期,好像沒有對社會直接貢獻。但是,為自己專心求學,充實基本常識,也培養專業技能,畢業後可以為社會作更有效率的服務。為自己讀書,實際上,整體社會也能享受到成果。

(2) 想要100%只為別人,不為自己,例如工作忙到不吃不喝,有可能會累垮身體。如果有長期服務的理想,應該兼顧自己的健康與基本生活需要,才可以為大家服務更久的時間。

 

《孟子.滕文公》篇:「楊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,天下之言,不歸於楊,即歸墨。」

楊朱,比較注重自我。墨翟,著重博愛,卻忽略自己。

孟子認為,應該講求中庸之道,儘量兩者兼顧,不要太偏重自我,或者無我。

 


 

參考現代醫學有關心臟生理的描述:心臟在收縮期,左心室搏出的血液,由主動脈送出去,供應全身。在心臟舒張時,先前流到主動脈的血液,有一小部分回流到心臟,進入冠狀動脈,供應心臟自己所需。

心臟為全身服務,如果血液100%送出去,自己完全不接收回流的部分,那麼心臟自己不能養活自己,要怎麼繼續為全身服務?

古代傳統醫學,經常把人體看作「小天地」,或者比喻為「小國家」。自然界的基本原理,社會的互動,以及人體內部的運作,存在相似之處,這是很有趣味的!

心臟承擔全身血流供應的重大責任,收縮期之後,在舒張期供應自己所需,冠狀動脈沒有「搶先領取」血液,而是「慢一些時間得到」。這大概像是范仲淹所講的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