唸中醫學系,中醫與西醫的功課都很重,班上只有很少人學習電腦程式語言。有同學說我自己學會電腦程式語言,是因為頭腦聰明。但是,仔細回憶,並非如此。我初學的時候,一直看不懂,相同的一頁,總共看了十多次,然後才懂,這樣叫作頭腦聰明嗎?實在是讀了很多次,一讀再讀才讀懂。

《中庸》有段『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』意思大概是別人讀一次就懂,那麼自己讀一百次應該也會懂,如果別人要讀十次才懂,自己就讀一千次,把書讀到懂。

這段話若要用來勉勵現代的學生,也許很多年輕人聽不進去,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重覆讀百次或千次相同內容。第n+1次讀,與第n次讀,要間隔多少時間呢?如果短短時間內,讀很多次,可能會讓人失去興趣,變得不喜歡讀書。

1983年,有個電視節目《土豆與阿比》,專門談電腦新知,每週皆辦有獎徵答,以明信片回答電腦知識的題目,可以參加抽獎。我寄了都沒抽中,表姐有被抽中,得到一份《第三波》雜誌,我向表姐借來看。

關於電腦的程式語言,我真的看不懂,硬著頭皮看,還是不懂。過幾天,突然又想看《第三波》,仍然不懂。再隔數日,反覆反覆拿起雜誌看之前不懂那一頁,有時候只看一分鐘就知難而退。在一兩個月之中,總共不知道看了幾遍,終於懂了!

接下來,試試閱讀雜誌的其他部份,愈看愈有興趣,然後就訂閱《第三波》雜誌,每期大概也無法看懂到半本份量,至少懂一些。經過半年,終於想要買電腦來親自操作,要不然,之前閱讀電腦程式語言皆是憑空想像。幸好父親有同意我購買電腦。

回想電腦的學習歷程,會成功的因素,大概是

  • 有興趣學習
  • 不必考試
  • 雖然讀很多次,但每次時間分散

假如電腦知識要考試,而且規定短時間內要讀十次,我是不願意學習的。

國中與高中期間學數學,我不想等到老師教,喜歡提早自己學,我能力很差的那段期間,考試還沒來,所以不會表現出考低分。不懂的部份,真的老師稍微一講就很容易懂。若等老師教才要開始學,有可能學習過程的不成熟就會表現在考試的分數,打擊自己的信心。

學校還沒教的時候,自己可以採用分散時間壓力的方式,不會覺得有人在後面催趕,輕鬆自在。

大學時代,在醫學的課程,我也希望提早預習,等教授講解的時候,比較容易吸收。可是整個學期課很多,來不及每科都預習,我有些科目就考不及格了。別人放暑假,我參加暑修班,那段時間,不必修太多科目,很多時間可以自己讀書,我加強預習,真的收到效果,而且當年暑修的科目,知識在腦子裡留下更深的印象。

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,我常常聽到師長們說中醫被認為不科學,欠缺思考邏輯,勉勵我們把中醫與西醫作連結。或者,西醫理論不容易直接解釋中醫的思想觀念,有沒有物理或化學的方法,可以幫助中醫科學化?

當年,有幾位同學聊天,談到將來想要唸研究所,試圖建立新觀念,幫助中醫提升境界。我告訴同學,個人私下發現,電腦程式語言的系統,與中醫觀念的某些部份相似,同學聽了很好奇,想要繼續聽我講。但那時候只是大學一年級,可能心理帶有一些幻想,對於中醫也學得不夠深,對電腦程式語言亦不熟練,我的能力只夠講些概略,無法進一步詳談。同學認為我的思想很奇特,也鼓勵我考研究所。1988年,聊天隨便說說要考研究所,2002年真的考進碩士班。

慢慢回想,知識的建立,需要長時間漸漸累積,大學時期為了準備考試所唸的書,考完容易忘記。其中有少數科目比較有興趣,考完再拿出來閱讀,這時才會發現讀書的樂趣,也能在不同領域的知識作連結。以前我對同學講電腦程式語言與中醫的思考邏輯有某些部份相似,現在重新構思,若要以作學問嚴謹的標準來看,我還差很遠,可能需要找幾位有共同興趣的人作團隊研究,才能正式發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