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經常被人問這個問題,尤其是在大學二年級之後,常有同學問『為何不去唸資訊系?』。
回憶小學時期,大概是三年級吧,身為骨科醫師的父親為我慶祝生日,發現我切蛋糕的過程,拿刀的手很穩定,切得又順又好看,說我將來可以學醫,可能適合從事外科。
差不多在國小五、六年級,當年有個電視節目《法律劇場》,一次看到劇中人物,有位醫師雖救了很多人,累積幾十年的經驗,年老出了點疏忽,而面臨法律上的責任。也許那只是虛擬的情節,我看了卻開始意識到,醫療可能有風險。
國中一年級時,父親曾經問我想要將來作什麼,我回答『科學家』,並且說明不敢往學醫的路途走,是擔心醫療過程出差錯而誤了病人。父親叫我不必過度憂慮,病人的變化,如果屬於疾病的自然過程,醫師只要盡本份應有的責任,是不會觸及法律問題的。我聽了,仍然還沒完全放心,自己很想成為科學家。
不久之後,看到生物課本,描述科學家分為好幾種,有的人專注研究理論,有的人作實驗,而醫生也屬於科學家的一種。
由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二年級的期間,我常常有頭痛、頭暈的困擾,國二那年曾經身體不適而請假兩次。有件事很有趣,數學這個科目不致於引起頭痛,因為喜歡數學;國二下學期買了電腦之後,有興趣學程式設計,竟然頭痛變少了,到國三的下學期,只有偶爾發生頭痛,似乎我的頭痛被電腦治好了?是奇妙的現象。在自己親身體驗頭痛的時期,母親常常安頓我的心情,也勉勵可以考慮學醫,自己曾經有不舒服的感受,將來若成為醫生,大概比較容易去想像別人也有不舒適的感覺。
好吧!我開始調整思緒,醫生是科學家的一種,我本來希望成為科學家,而學醫並不違背原本的理想。大致上,是在國中的時候,設定目標,希望大學可以唸醫科。另外,閱讀課外書籍,發現有好幾位數學家,是醫生兼業餘數學家。我開始思考,自己是否也可能當醫生,並且繼續保留數學的興趣。
當時電腦資訊在台灣的發展正在起步,1983年我開始接觸到8位元的電腦,自己有一種觀念,將來如果唸醫科,一定很忙,缺乏時間去瞭解電腦。所以,我很希望高中三年之內,對電腦資訊有較多的認識,也許這些知識對於日後的醫療技能,有直接或間接的幫助。
高中一年級參加電腦研習社,高二還擔任半年的社長,通常任期應該是一年,但原本的社長好像預備參加跳級大學聯考,要專心讀書而請辭(後來並未正式參加跳級),所以我副社長就變成社長。我與社團同學組隊參加教育部辦的比賽,得到高中組佳作,領了獎狀與獎金,親戚朋友知道了,常常對我說可以去唸資訊系。而電腦社的指導老師,好幾次勉勵社員,前幾屆在社團裡的學長,有人考上台大醫學系,也有其他醫學系,聽了讓我更加感覺到:學電腦也可以考上醫科。
高中畢業那年,第一次參加大學聯考,成績很不理想,同學、親戚認為我可能是玩電腦玩太多。其實有其他各種原因,到現在我仍偶爾回憶這段往事,思考可能的多重原因,電腦對我學業成績的影響,應該是正面影響多於負面影響。
重考那一年,住在阿姨家,阿姨常常說我可以考資訊系,但是我對於醫學仍然有興趣。很幸運地進入中醫學系,經常思考,如何把古代的觀念與現代的思想作結合,以便融合中醫與西醫的優點,這需要許多人長時間共同合作來完成,也牽涉到多種不同領域的知識連結。電腦資訊可能是其中重要的一環,幫助整理資料,作有效率的整合,但是如何落實到正式應用?我從大學一年級開始,反覆思考很久,直到現在。
在大學二年級,我幾乎天天早上七點到校,預習課程,8:10開始上課,同學們也發現我常坐在前排,幾乎沒缺課(我曾經寫作業、查資料,在那一年缺課兩次)。考試成績,我有一些科目補考,有的重修。同學們說我上課很認真,考試成績卻不好,是不是比較適合唸理工方面的科系?因為中醫與西醫的課程,有很多需要背誦、記憶,我對於偏重理解的科目學得快,偏重記憶的科目就需要花比較多時間去學習,考試的分數較差。三年級與四年級,大致也如此,沒有提早一小時,但常提早一二十分鐘到校,考試分數仍不佳。五年級似乎比較順了,在班上的成績排名也大幅進步。六、七年級到醫院實習,完全改觀,結業時被選為優良實習醫師之一。
在校內的學習,可能我一直有中西醫結合的思想吧,很希望把兩種醫學作個融合,卻經常遇到兩種課程的文字矛盾,在大腦裡衝擊。好像有某兩種軟體不能安裝在同一台電腦,裝了可能會不穩定,容易當機。我常思考如何一條一條仔細分析,脫離那些文字矛盾,把中醫的精神與西醫的方法作結合,這是考試不考的範圍,我好像在執行一種背景程式,會佔用CPU的時間;而考試要考的範圍,我卻來不及在限定時間內充分準備。暑期重修的補強,幫助我養成實力,雖然成績單的分數低,不能代表考完之後永遠實力差。
數年前,我得知一位同班同學,他在某個醫學中心擔任外科醫師,醫德與醫術都很好。當天我回想一段往事,這位同學在大學四年級已經立志從事外科,並且買了厚重的英文教科書,仔細研讀。但是他在期中考,一般外科學只考了三十幾分。當年,內科學有比較多同學看英文教科書,外科學只有少數興趣高的人唸教科書,大多數人只看薄薄的『共同筆記』(簡稱『共筆』)就能拿到高分。這位同學他認為看外科教科書可以培養真正實力,期中考忽略共同筆記,因而考得很差,期末考他就兩者並重,也拿到高分。這件事,讓我再回想,實力、分數,有時不一定相符合,考試未必能測出真正的實力。
擔任學校講師,這兩三年內,偶爾也遇到少數學生詢問,投入很多時間準備,考試怎麼拿到的分數不高?我為他們分析讀書方法,同學們聽了,說要試試調整讀書方法。那時候,我並未講自己在學生時代也沒考好。
我教的班是四年級,聽到學生講,有同學一年級唸幾個月就不唸了,有的人是到二、三年級,認為唸不下去,似乎唸西醫的課程已經很重了,再加上中醫的課程,頭腦被兩種思想衝擊,少數人就休學,可能考慮轉系或是重考大學。這樣很可惜,如果有機會,我想要安慰這些學弟妹,努力讀到畢業,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放棄這麼好的科系。
2009年,我經歷心臟手術後,自己覺得,生病的心路歷程,可以與大家分享;求學路途上的曲曲折折,也能讓人們參考,有空閒的時間,會在網站補充說明。如果將來有學生問讀書方法,我可以把自己以前的學習過程講出來,一時的成績差不代表永遠差。
考試成績不佳的時候,我都沒有放棄努力,而且心裡認為隨時都可能會有轉機。考試分數差,沒關係,考完還可以再復習,充實知識比應付考試更重要。
在電腦資訊的領域,實際上,我投入不深,其他醫師在求學過程所累積的電腦知識技能大概也不多,因為太忙,沒空閒好好學。但相對而言,同事們認為我是專家。開會的時候,需使用單槍投影機,若有電腦的問題,大家會期待我處理。平常同事們若遇到電腦的問題,打電話給資訊室,可能會久等,因為是小問題,資訊室同仁先去處理大事,有空才來解決小問題,這段等候時間,若恰好我有空,會當場試試幫同事處理,被當作專家。並不是每次都成功,也會遇到我不懂的問題,要等資訊室人員處理。
我會想要唸碩士班,是看到中西醫結合研究所,有個醫學工程小組,不僅包含材料工程、儀器設備......等領域,也作電腦資訊在中西醫學的應用研究,這吸引我去報考。不久之後,聽聞一兩位同學、學弟在別的大學唸醫學工程研究所。在國外,有少數人,先唸完電腦資訊方面的學位,後來才學醫,從事生物資訊學或其他相關的研究,這些人不多,但受到重視。
求學歷程,常常讓別人認為我唸錯科系,但我一直認為沒有錯。拿到碩士學位之後,回憶往昔點點滴滴,更加珍惜國中、高中那時候,內心的決定,在學醫之前,先充實電腦方面的知識,以便應用在醫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