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我被人稱讚頭腦好,會讀書,但是仔細回顧往昔求學階段,似乎不完全是那樣。預習與復習,是重要關鍵,至於什麼時間預習?什麼情況復習?假如在學校規定的進度之外,沒有考試壓力的時候,學起來可能會比較有趣!

在國小六年級時,因為對於開平方有興趣,拜託表哥教我,學會之後,心裡想這是國中二年級下學期的課程,我竟然學得會,那麼國中一年級的數學內容是什麼?我又很好奇,請表哥也教我。

在國小畢業的暑假,有個電視節目『鵝媽媽教室』,趙麗蓮教授用唱歌、遊戲的方式教英文,這節目我在五年級暑假已看過,所以第二次看,印象更深。我對英文的學習興趣提升,又買國一的英文課程錄音帶自學,在國中三年期間,我規定自己英文學習進度要比學校提早一兩個星期,所以考試就很順利。

國中一年級時,對於電視廣告的『動動腦電子套件』很有興趣,父親買給我玩,我把操作手冊每一項都完成,例如收音機、警報器等,建立信心。有一次,無意中發現唸國三的表姐,物理學課本有電學的章節,書上寫的電阻、電容、電晶體恰好我的玩具裡都有。我向表姐借書來看,先有個印象,到了自己升上國三,電學的觀念就很清楚。

1984年進入高中,當年全面使用新教材,我本來有點兒好奇高二、高三將要學些什麼,在台中市的中央書局有賣舊版教材,我翻一翻之後,並未購買,因為自認為舊教材的閱讀可能沒有幫助。現在2009年回顧當時,真是錯失良機。

在高一,有老師透露新教材將會有微積分的課程安排在高三數學,我聽了自己就買《微積分初學》、《高中微積分自修》這兩本書來自學。高一、高二期間,當作閒書看,有空就翻一下,看不懂也沒關係。等升上高三,數學課我是駕輕就熟,以前隨便翻翻的書,偶爾作些習題,自己仍有不懂的部分,在課堂上,老師一講我立刻就懂了,因此高三數學成績很好。

高二的化學老師有建議我們可以去買一本大學用書,當作輔助學習,我聽了當天就去買。現在回想,如果高一就先買來慢慢當作閒書翻閱,就不會在高二有考試壓力下辛苦學習。

高中畢業參加大學聯考,我數學考64,英文63,其他科目皆不及格。去台北補習之前,我向一位在電腦研習社認識的學長借舊教材的物理與化學,隔年重考大學聯考後才還給學長。

補習班開課前,我自己去買一本物理的大學用書,對照自己的課本,與學長的高中舊教材來讀,建立起基本觀念,所以這個科目成績很快就改善了。

只看一種教材,對我來說,似乎不夠。兩三本不同的教材參照之下,我由不同的面向,吸收每一本的優點,好像更容易看懂。

讀書若能在沒有考試壓力下,自己慢慢看,每次可能只有多懂一點點,實際上,也都是進步,而且這段過程所建立的知識,能夠維持長久。在有考試的壓力下,也許為了應付,似懂非懂就去考試,考完不一定能完全記得。

我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,自己回顧國中成績好,來自有興趣讀書,無考試壓力狀態的預習。高中成績變差,除了功課重的因素之外,新教材我不可能事先買到,舊教材有書店在賣,可惜我沒買,無從提早預習,以致於學習被考試帶著走,缺乏成就感。所以我想要先買大二、大三的書本來看,有一天,學長們由台中校本部到北港分部與我們一年級新生聊天,我向學長請教,要買哪些書?學長回答:「學弟,不要太認真啦!大學一年級就是要儘量去玩,不然你到二、三年級就沒有大學生活了!」我好像被澆了一大盆冷水。

住在北港的學生宿舍一年,想要買書不方便,雖然被學長那樣說,我還是找個時間,去台中的書店買一兩本西醫的書,也到台北買好幾本中醫的書。另外,我對於數學的興趣並未消失,也買了幾本與工程數學有關的書,在大學一年級期間,就當作閒書看。

在大學二、三、四年級期間,我真的考試成績不好,暑修一些科目。可是,暑修期間,教授認為我很認真,同學也難以想像我是怎麼會當掉。大概是暑假我有很多自由時間預習與復習,需要記憶的科目,經過反覆學習,自然熟成。

在大學四年級剛開學不久,我突然有個想法:買五年級學長的《共同筆記》。本來學長叫我不必這樣浪費錢,他那些《共同筆記》可以繼續借我,雖然他到外地實習,可以等我五年級課程結束再約時間還他《共筆》。但我仍堅持要繳費,請學長們幫我多印一份。等我到五年級那時侯,上課前我都有預習,而且前一屆學長們寫的《共筆》我有自己的一份,可以在上面自由寫字。以往一年級到四年級,學長借我《共筆》,我不敢在上面寫字,只能翻閱。在五年級那一年,我聽課輕鬆了,提早預習,並且寫一些字在《共筆》上,比較容易吸收教授講的課程。

我唸中醫學系,班上同學一百二十人之中,前面四年我的考試成績排在一百零幾名,到了第五年,突然進步到六十幾名,這很可能是課前加強預習的效果。

人體的免疫系統,『再次學習』、『多次學習』也會很有效果。為什麼有些疫苗打一次不夠?隨著疫苗種類的不同,可能要追加第二次,或者到三次、四次。第一次打疫苗,產生的抗體數量不多,第二次打疫苗,抗體數量不是只有兩倍而已,可能是五倍或十倍以上。

讀書過程,唸第一次,初步有概念,唸了多次之後,每一次皆有不同程度的理解,後來就愈來愈懂書中的道理了,而且有可能與其他科目的觀念建立連結。

在行醫過程,我又得到『預習、復習』的效果。

2009年一月到六月,我請病假休養身體。七月一日回到醫院上班,恰好有位同事生病住院,因為我的專長與他相同,而幫他代理看診。但是,已掛號的病患人數很多,我有半年沒看診,可能不熟練醫療的思考模式,很擔心一時難以作出合適的藥物處方或檢查的安排,所以在那兩星期,我每次看診皆提早查閱病患以往的就醫記錄,推測這次可能要作什麼,用一張紙,把當次門診每位病患,以簡短文字概略描述,病人來了,我的處理速度可以加快,真的『預習』達到效果。

至於看診的『復習』,是向一位主任學來的,主任有一本筆記簿,專門寫特殊個案,若遇到少見的病例,都寫在裡頭,在病患下次回診之前,主動查看檢驗報告,並翻閱教科書,以及到網路查查有沒有最新治療方法。主任一直用這樣認真的態度看病,所以每年都有很大的進步,我也向他學習,用一本筆記簿,寫一些特殊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