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段塵封多年的往事,在腦海裡,重新浮現!

2011年,新聞報導,人們討論學校教師的管教權,可否允許適量體罰?以減少校園裡的霸凌行為。

我回想小學二年級,在考試後,好幾位同學被老師叫到前面。錯的題目不一樣,但我與同學有類似的疏失,明明懂得答案,卻寫錯,細心的老師把這幾張考卷,用紅筆特別圈出來。我們這幾人,一個一個被老師問:「該不該打?」輪到的每一位,皆回答:「該打!」老師都只有打一下,就讓我們回座。

當年,只是自覺無辜。不會作答的同學,那題沒得分,沒有被打。我們這幾人,只是不小心寫錯,被老師觀察到我們懂,就要被打。

經過多年,再回想,終於瞭解老師用心良苦,幫助我們培養謹慎作答的習慣。明明懂的題目,若沒拿到分數,實在很可惜。

 

仔細思考,老師只有打一下,而且打手心,力道不強,不致於造成身體傷害。更重要的是,老師先問一句:「該不該打?」等我們回答:「該打!」老師才打那麼一下。

這是很有智慧的管教,有效,而且學生願意接受!

 


 

以下的「比喻法」,可能不是很貼切,至少可以作為參考,提供老師與家長們思考。

 

醫療行為,「該不該手術?」,能否聯想教育的「該不該打?」

我曾經接受心臟瓣膜修補手術,在診斷確認之後,

內科醫師評估,單純藥物療法,先使病情穩定,症狀減少,建議半年內,作外科手術修補。

外科醫師參考內科檢查,判斷手術對我有益,而我沒有緊急狀況,可延後安排手術日期。

我在內科病房住院期間,有位七十多歲的志工,說他得到與我相同的病,靠藥物治療,也維持生活穩定,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就行。他沒作外科手術,是考量高齡麻醉之風險,術後恢復也較慢。我還年輕,麻醉比較安全,手術後,恢復較快,心臟功能提升也顯著。

 

其他疾病,有的人以內科療法,完全康復,或接近痊癒,可免於動用外科手術。

 


 

類似的思考,老師或家長,處罰孩子之前,可以想想:

能講的話,都講了嗎?

能用的方法,都用了嗎?

若真的要打,需要打幾下?

要重重打下去嗎?或者輕輕打?

 

也許沒有絕對的答案,大家也很難制定公認的標準答案。

 

我個人意見屬中立,沒有贊成體罰,也沒有極力反對。但我認為,可以比照外科手術「適應症」之判斷,思考學生被打之後,能改善多少?如果有人在外科手術後,得不到明顯益處,他最好不必動刀。學生被打,若不能改進,也是白打。需想想其他方法。

 

進行重大治療,需要周詳的考慮、計劃。

對學生的教育,也要用耐心、智慧,選擇適當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