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一升高二,我選讀第三類組。

在高三那年,國文老師的一句話,到現在仍記憶深刻。

老師講:「各位同學,你們不是因為國文科成績差,才來選第三類組喔!唸自然組的人,國文成績也可以很好!」

大家可能存著一種觀念:擅長理工科目的人,文學能力比較差。

若是自認為數學、物理、化學能力好,國文、英文本來就不是專長項目,這會影響學習。影響的主要力量,並非能力不足,而是畫地自限,壓抑了自信心,造成表現不理想。

能考進醫科,當然必須數理化等科目成績好,但是「國文」這一科,似乎比較不受重視。譬如:很多人參加數學、物理、化學的補習,而唸高中的階段,誰補習國文呢?在家讀書,分配在國文的時間,大概也不多。

我唸的是「中醫學系」,「中醫」、「西醫」兩類型的科目都要學習。中醫的部分,免不了閱讀古文,當然會遇到文言文。在大學一年級,體認「國文」的重要,也常回憶高中、國中期間,國文課學到什麼?但已經上了大學,無法坐哆啦A夢的時光機,回到以前去加強學習國文科。

讀書的過程發現,歷代醫家,學問淵博,天文地理、琴棋書畫,多方通達。

現代的醫生,若要學習古人多才多藝,並不容易。而培養一兩項業餘興趣,應該不難。

回想高中老師那句話,重新思考,似乎有不少人畫地自限,以為不懂本身職業以外的知識,是正常的,即是所謂「隔行如隔山」。

實際上,大家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。每個人都有潛能,只要付出時間好好學習,效果不會等於零。

每個人可以對自身的專業,深入學習,而別人的領域,我們至少可以先學學基本概念,不要完全不懂。先有一些粗略概念,漸漸擴展知識範圍,到某個階段,可能會發現:不同領域的學問,存在相似的共同部分,不是原先想像中那麼困難。

我很感謝高中老師講的那句話,鼓勵我們不要畫地自限,要好好發揮潛在的能力。

多領域的學習,先學基本觀念,每個人都作得到。特別有興趣的項目,再去深入探索,這樣的學習過程,會比較輕鬆愉快。

世界上一直有新知識產生,假如面對新事物就心生畏懼,害怕學不會而不敢嘗試學習,那麼生活就會侷限在小範圍內。

有人到世界各地走走,增廣見聞。沒出國,也可抽空在國內旅遊。雙腳可以到處走,頭腦也可撥一些時間,學學本行之外的知識,使心靈更豐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