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太記得,幾歲第一次與別人用「剪刀、石頭、布」猜拳,好像是幼稚園期間吧!
大約到了小學五年級左右,開始觀察同學們的猜拳活動。一天,阿道告訴我,阿寶出的剪刀、石頭、布,看起來很有規律,換不同日期,阿寶那天的第一次也是會出「A」,第二次出「B」,第三次出「C」,第四次又回到「A」。(事隔多年,我不記得「A」是「布」、「剪刀」或「石頭」,僅能描述「有規律」。)
其他同學們,好像也類似這樣,一天猜拳當中,第一次出「A」,接下來的「B」、「C」,幾乎大多數人,會呈現固定規律。
有一天,在第二節下課,20分鐘,可以玩比較久。我在排隊的過程,恰好觀察到阿珠,連續成為勝利者,看到第二次猜拳,推測第三次,真的被我料中,第四次、第五次,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。接下來,輪到我進場,本來我有可能得勝,就即將出手前的一刹那,思考阿珠會不會臨時不依規律猜拳,我沒有按照預測出手,所以,我落敗了!
我不記得那次遊戲的詳細內容,猜拳僅是起步階段,輸了未必代表結局一定輸,然而起初猜拳得勝,會具有整場遊戲的先發優勢,容易得到最終勝利。猜拳輸了的人,若是實力夠強,最後也可能是勝利者,留在場內,與下一位同學玩。
另外有一天,阿棟聊天時,恰好談到,阿松的猜拳,常常給別人難以預測,例如先出「剪刀」,下一次竟然也是「剪刀」,出了五六次拳,別人看不出規律。換其他日期,阿松第一次出的,與以前的第一次出拳,又不一樣。
在小學時期,時間有限,能作的觀察不多,也不會注意到哪位同學每天的第一次猜拳會出什麼?
經過二十多年,自己有兩個小孩,似乎三歲就開始有「猜拳」的活動,比我當年(可能五歲)還早。大概是電視的兒童節目,有猜拳。我觀察到有趣的現象,弟弟起初會喊「剪刀、石頭、布」,喊三次不同的名稱,可是三次實際手部是呈現「布、布、布」。
這是需要練習的!「剪刀」最難出!需要第四指與第五指彎曲,並且用拇指壓住。「布」大概是最容易作的動作,五指全部張開,很輕鬆。「石頭」就是握拳,不會太難。多練習幾次,「剪刀、石頭、布」便可靈活變化。
看了自己小孩猜拳,我回憶小時候,聽阿道談阿寶猜拳有規律,也聽阿棟說阿松的變化難以預測,自己觀察幾位同學,好像多數人,在一天中,所出的「剪刀」、「石頭」、「布」,幾乎呈現固定規律。又想起,我明明預測好,阿珠猜拳會出什麼,竟然沒有好好把握,平白落敗,感到可惜!
又經過很多年,到了2018年,再度想起小學時期,與同學們猜拳的事,大多數人,一天當中,會先出哪一種,可能有規律。
我開始把這項推測,運用在醫療!
在病房裡,有腦炎病人,也有頭部撞擊受傷者,由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,還需要幾天時間,漸漸康復。如果這些病人,心情變好,露出笑容,會更快達到康復!
我開始嘗試,與這些小朋友,玩「剪刀、石頭、布」,例如第一次他出「剪刀」,我出「石頭」,他輸了,我就繼續與他猜拳,到第二次,或第三次,直到他得勝。然後,我的重點,是推測,明天他第一次也會出「剪刀」。到了隔天,我出「布」,給他得勝,然後就說:「哇!你好棒!」病童立刻露出高興的笑容。到此就停,當天猜拳僅一次,以免第二次他輸了。第三天,又猜拳,我也是出「布」,果然他又勝利,第四天,也一樣!我說:「你怎麼這樣棒?連續好幾天都贏!」小朋友的父母親,在旁邊,也很高興!就這樣,病童的笑容持續增加,很快能夠出院!
2018年,好幾位小朋友,我用類似的手法,讓他們高興!真的比較快康復!當然,基本的藥物仍然要給,應注意的症狀變化,也須妥善照顧。
我不是「獨孤求敗」,然而與病房小朋友猜拳,我寧可落敗,讓小朋友得勝而心情變好,快點康復!
醫學的教科書上,沒有寫這些。我在小學時期,曾經懷疑自己的推測,而導致猜拳落敗,經過三十多年,竟能轉個方式,應用在醫療,也算是值得回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