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上午的門診,雖然我主要是看兒童腦神經系統,卻可能有多種類型病症:發燒、咳嗽、腹瀉. . . .,掛號求診。有時候,遇到特殊案例。

今天看的第一個小朋友,國小六年級,預約掛號將近二十號,但掛前面號碼的小朋友們都還沒到,所以她可以先看。數年前已判定為發展遲緩,也在別家醫院診斷為自閉症,今天家長來的目的,只是為了開一張診斷證明書,說這小孩不能自己一個人上學,需要家長全程接送。

家長帶小孩,拿了診斷證明書,準備離開。

突然,這位母親,叫小孩先到外面等,大人留下來繼續談。因為早上八點半,其他患者尚未來到,門診外面沒有別人等候,我想,有時間與家長多談談,也是很好。

第二個病患還沒來報到,所以談了很久,以下是簡略摘要,以「化名」替代小朋友的真實姓名。


 這位媽媽開始詢問:「萱萱最近發生第三次自我傷害的行為,用力咬自己的指甲,也打自己的頭。如果下次又這樣,不知該怎麼辦?要制止嗎?」

我建議轉移注意力,但平常要先觀察小朋友的喜好,大人預作準備,當小孩突然有異常行為,適時拿出那個玩具,或播放最喜歡的音樂,或者用他喜好的事物來吸引注意。

然後我問家長:萱萱以前容易在什麼情況發生自我傷害行為?

她回答:「生氣的時候,尤其是數學題目不會算,最容易動怒,幾乎每次都是這樣而情緒爆發!」

我建議她可以請家教老師,作一對一教學,但她們家以前已經請過,老師說教這個小孩,進步太緩慢,教得很沒有成就感,於是離去。家長又說:「現在只好靠父母親指導小孩的功課,跟不上學校進度,真的很困擾。」

我又建議,可以買一些「數學玩具」,可能原本是設計給低年級小學生或幼稚園學童使用,但沒關係,小學六年級,應該也可以玩。

玩的過程,很有可能父母親先發生興趣,數學能力變好,然後才引發小孩對於數學的興趣。

談到這裡,這位媽媽變得比較高興,她說願意試試看!


今天這些對話,可說是突然的小插曲,平常,其他家長幾乎不太會詢問這種問題。

恰好我本身喜歡數學,在小學及國中、高中期間,看了一些課外書籍,培養興趣。遇到這樣的小朋友,作了建議,家長聽了願意嘗試。

將來也許門診時段忙,不容易抽空談這麼多,我先把這段小故事寫到網頁,有需要的家長們,可以參考。

如果我有想到更好的新方法,會再回頭修改這篇文章。網友們看了,若有其他意見,也可在此反應。

有空閒的時間,我還會繼續寫一些有關於數學的文章,希望能夠幫助小朋友們(以及國中高中學生),把原本認為痛苦的數學,變成有趣又好玩,這樣自然可以減少頭痛,也能避免情緒不穩定而引發其他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