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三那年,有個早晨6點40分,走進校門,遠遠的,柯 ○○同學很高興,大聲喊:「喔!你今天怎會這麼早來?」
隔一段時日,又是6點40分,柯同學也高興地稱讚我很早到校。
那兩次,我都沒有回答,只是笑一笑,因為我難以回答。
實際上,我平常6點出門,坐公車,清晨不塞車,十來分鐘就到學校附近,然後快速走路當作運動,6點20分可以走到學校。
偶爾比較慢,6點40分才到校,柯同學與我在社團認識,不在同一班。多數同學們是在7點之後進入學校,因此,6點40分算是很早。
對我平常6點20分的習慣,算是「慢分」,突然被稱讚「早到」,真的不知要如何回答。
同班的同學,看到我比他慢到,可以知曉,我不像平常那麼早。
以上的故事,可能本來也不重要,然而在醫院工作,有些事,觸發我的回憶,作為一種參考。
在醫學的原理,經常注重「多重指標」,治療過程,一種檢驗報告呈現改善,是真的整體達到改善嗎?仍需詢問病患本身:是否也認為改善?
儀器設備的數值,是輔助參考,很有幫助。但是,直接看病人,更加重要。能夠由多種資料,綜合判斷,據以調整治療方式, 會得到更好的結果。
如果受到別人稱讚,最好能知道別人認為優點在哪裡?別人的看法是不是與自己相同?如果不同,為何別人會那樣認為?
由另一方面講,若是被罵,也要瞭解別人認為哪裡錯了?假如看法不同,可以嘗試釐清:誤會在哪裡?
我對網站設計有興趣,2009年有一天,在修改網頁的過程,發現「錯誤」,修改很多次,仍然「錯誤」,網頁出現很奇怪的現象。
自己想,幾乎每一種方式都修改了,我猜至少有其中一種是「正確」的。
原來,某些修改動作,伺服器不必重新啟動,網頁會依照修改內容,立即更新。
有些修改,伺服器的程式,必須重新啟動,否則網頁只會照舊的內容呈現。
而驗證過程,若在同一台電腦立即查看,也不一定準,可以重新開機,或者用別台電腦確認。
實際上,網頁曾經修改到正確,若我知道正確,就不必一直嘗試別種方式修改。
但是瀏覽測試過程沒有重新開機,誤以為仍然有錯,因而消耗很多時間。
用不同的觀點來看事情,可以有各種想法,要怎麼去綜合判斷?是一門大學問。
古代的中醫書有提到「捨證從脈」、「捨脈從證」的情形,就是把脈與病人呈現的證候不相同,要如何取捨,提出方針。
古書也有「真熱假寒」、「真寒假熱」的記載,提醒診察病患,要仔細分辨。
孟子說︰「有不虞之譽,有求全之毀。」
這也算是來自不同人的看法。
可參閱:考試測不出來的進步
讀書若有進步,在考試方面,也未必測得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