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5日,到台北參加會議,恰好有空檔時段,我去台灣大學,找一位數學系教授聊聊。

教授和藹可親,問我對於數學系的課程,為何這麼有興趣?

我說,1988年進入中醫學系以來,經常聽聞別人對中醫的批評,說中醫不科學。有的學長、學姊,在西醫領域先取得基本成就,進行「中西醫結合」。我有其他想法,因為聽過「數學為科學之母」這句話,希望自己能夠藉由數學的訓練,以現代科學方式,重新闡釋古代中醫的觀念。

大學一年級,校內課程比較輕鬆,我自己看一些數學書籍,例如傅立葉轉換、複變函數論,作為課外補充,個人學習能力有限,僅看懂少數幾頁。

在二年級之後,西醫課程加中醫課程,沉重的壓力,我很難另外抽出時間,看數學的書,暑假偶爾看一點點。

2009年1月至6月,因為心臟要動手術,請病假半年,暫停醫療工作,休養期間,看一些醫學以外的書,包含數學、哲學及電腦程式設計等領域。這些知識,有可能輔助醫學,得到新發展,但我能力有限,尚未深入讀懂,也還沒正式連結多重領域觀念。

2009年的12月,由網路發現交通大學出品《線性代數》教學光碟,立刻訂購,我覺得老師把這門課講得深入淺出,雖然我未能讀懂高深的部分,至少先掌握到重點思考方法。

後來,還看了好幾門免費的網路課程,也購買另外幾項教學光碟,沒有全部看完,僅是領略一些理工課程的概念,將來或許有機會應用於醫學。

2013年,看到台灣大學也有免費的網路課程,我先看數學系的一門課,總共六十多集影片,我看不到二十集,因為個人學習能力不足,暫時中輟,改跳到第五十集影片,有一些我稍微能看懂的片段!實際上,有學到一點點東西,對我來說,應該是很多,對於數學系學生而言,那只是一點點。

原本想等六十多集影片全部看完,寫信感謝。但我推測自己看不完,2016年初,先寫E-mail感謝教授分享課程於網路上,教授有回信,經過幾次電子郵件往返,我與教授約時間見面聊聊。

教授讚賞我學習動機很好!在醫療工作之餘,還能抽空讀數學。

當我談到中醫常受批評「不科學」,教授建議我「先作自己就好!」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。因為中醫來自東方哲學思想 - - -「道」,現階段還不太容易以西方科學來驗證!

在數學發展的歷史故事當中,也曾經有數學家,過世後幾十年,理論才得到其他數學家們肯定,備受推崇,但他在世時,經常遭受別人批評。如果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,心情會比較差。

聽完數學系教授的建議,我覺得「作自己」是一件重要的事!

當然,「作自己」並非「否定別人」,而是「不要迷失自己」。能夠先作自己,也能夠包容別人,進一步去肯定別人,是更好的事!

在目前的社會上,很多學生是活在父母的期待裡,活在老師的規定裡,考試得高分,卻未必能夠享受讀書的樂趣!

先「作自己」,比較能夠找到學習的動機,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意義!

 


 

到台北與教授聊兩個小時,「作自己」,大概是我所聽到,最寶貴的一句話。

回到台中隔天,繼續思考,「作自己」在中醫的發展,怎麼解讀?

回想這一兩年,中醫部的醫師們,致力於「國際化」,進行多次英文討論,當我們看見那些中藥英文名,一時之間,未必能夠想起中文是什麼,有的醫師在英文之後,附註中文藥名,一看就懂。

重新思考,學中醫、中藥,我們是看懂中文的人,若以英文來學中醫,可能要克服許多層障礙,慢慢學習。中醫若能先「作自己」,經過一段時間,受到國際肯定,自然會有外國人幫我們翻譯。如果還沒作好自己,急忙配合外國人,大概不容易達成目標。暫時先回到「作自己」,並沒有放棄國際化,未來各項客觀條件成熟,隨時可能實現遠大理想。

科學方式驗證,大概也是。暫時無法以科學解讀,不代表永遠不能。或許將來的科學家們,採用新的儀器、新的技術,古人的想法,有可能得到瞭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