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學四年級,一次在書店看到《有趣故事一百篇》,分為上、下兩冊,價格便宜,大約是過完農曆年,用壓歲錢買了這套書,有空閒就翻閱。

在學校,每星期有一節「說話課」,同學們輪流上台講故事,經過幾個星期,又會輪到一次。

有一天,我把書中的故事:〈紙條〉,講給全班同學聽,竟然得到熱烈迴響,大家很高興,老師也感到相當有趣。之後,我好幾次講那本書的故事,有時也會改編、擴充內容,同學們聽了津津有味,我受到很大的鼓舞。

在說話課,同學們喜歡聽我講笑話。平時的下課時間,我也常分享有趣的小故事。到了六年級,我自己編故事,雖講得很短,而老師、同學們都很喜歡聽。


 

在我開心手術之後,回憶以前看的《有趣故事一百篇》,印象中,書皮是淡綠色,哪一家出版社印刷,我已不記得。很可惜,高中時候的搬家過程,沒有保留那套書,現在想要再買一次,大概是買不到了!十幾歲的年紀,認為不重要的書,到了四十多歲,卻覺得很重要,小學時期我看了書中的趣味故事,因而得到同學們鼓勵與支持,為自己的幽默生活開端。大概也因為童年曾經講笑話,得到熱絡的回應,所以在心臟手術前後,還能夠講一些趣味的話語,保持心情良好,對健康有益。

 


在國中、高中期間,似乎升學壓力很大,同學們生活在緊張的情緒中,我只有對少數幾位同學講些趣事,很難有機會對全班同學分享故事。

上了大學,功課壓力重,偶爾有機會,編寫共同筆記,在空白欄位寫一點趣味的文字遊戲,例如藥物名稱、醫學術語、同學姓名的猜謎,當作生活的調劑。

醫學生有可能每天維持長時間露出笑容嗎?

好像很不容易!特別是考試快到的時候。

有一天,學長問我:「學弟,你怎麼那麼嚴肅?」

我回答:「大概我吃的食物,含有鹽、味素,相互作用,變成鹽素!」

學長突然發現:「學弟,你好幽默!」

到醫院實習期間,偶爾有幾次機會,遇到患者病情轉趨穩定,我與他們作些有趣的對話,患者露出會心一笑。但我不敢講太多,觀望患者表情,如果時機恰當,才講一些。

1998年成為住院醫師,在正式討論會,我卻不敢講笑話,因為輩份低,擔心幽默使用不當,引發誤會。

而第四年到第五年住院醫師期間,進入次專科領域學習,指導的醫師比較能接受我講笑話,於是我常常想到有趣的事就講出來,並且還能與討論的主題相關聯。

2006年,拿到碩士學位,也取得講師資格,回到學校任教,發現學生喜歡講課帶有趣味的老師。我努力嘗試講一些與課程有關聯的笑話,幫助學習。

經歷開心手術,2009年7月回到醫院工作,我覺得要隨時保持好心情,就常講一些有趣的事,同事問我「是不是開了心臟之後才變得很開心?」,我回答「在小學時期,曾經被同學稱為幽默大王!」

 


平心而論,我講的笑話,並不是很好笑,只有一點點趣味而已。好比一杯飲料,含糖濃度不高,其實不太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