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加大學聯考,第一年考差了!我到台北準備補習,沒回台中繳志願卡。第二年的分數,選填志願前,落點模擬分析,預估有些可能,進入「中醫學系」,於是我把這個科系,填在第一志願。第二志願填台大資訊系,第三志願填台大數學系,第四到六志願是填清華與交通大學,物理、應用數學等科系。

很幸運,我考進第一志願,假使分數減三分,會進入第三志願,因為我的分數不到台大資訊系的錄取標準。我大概像個讀理工科系的人,對於醫學也有興趣,喜歡連結不同領域的思想觀念。

在中醫學系,不僅要讀中醫的課程,也要兼修醫學系的西醫課程。中醫加西醫,學分總數量很多,考試形成重大壓力。

在二年級,已出現多個科目不及格,有好幾位同學,主動關心我,他們看我上課幾乎不缺席,而且常坐前排,怎麼考試那麼差?當年我難以解釋為什麼?在三年級、四年級、五年級,我仍然過著「補考」、「重修」的生活。

進醫院實習,我整個人煥然一新!輪調到各單位,常得到上級醫師們的肯定,實習成績排名很前面,結業時領到一面獎牌。好幾次,有不同的護理師問我,是不是在校內就成績很好?我含蓄回答「在後半段」,沒講詳細排名是103名,我們甲班加乙班,總人數123,有人退學、休學,到五年級剩119人,我的名次,是在倒數十幾名。與我一起實習的同學,知道我在校內考試分數低,但他們認為我是認真的學生,也不會向護理師揭發我的個人小秘密,而我不怕別人知曉,願意坦承校內成績不佳。

回憶求學歷程,我在高中二年級,開始出現考試成績退步,對於考不及格的科目,並非沒有興趣,頭腦的思緒,好像卡在某些小地方,暫時無法向前進。高中三年之內,我從來沒去補習班,假使有補習,大概僅是學習應付考試的小技巧。

高一升高二的暑假,我有個理想,希望讀書能夠真正拓展見聞、增長智慧,發揮靈活應用。若僅為了應付考試,我寧可少拿那些項目的分數。

有幾件事,讓我印象深刻,高中化學老師曾經在課堂上,講一點「統計力學」,牽涉到「物理」與「數學」,我特別有興趣聽,但化學老師沒講很多,我沒買這部分的課外書,考試也不考。國文老師曾經寫出課文某項物品的化學式,當年我把化學式抄寫在國文課本上。跨領域、跨科別的話題,考試不考,卻時常引發我的學習興趣!

物理老師有時講些考試不考的東西,激發我很大的學習動機,也曾經兩次請老師詳細講。老師說,高中生不必懂那些,等上了大學,才花時間去深入探索,已經高三,先準備考大學,比較重要。

人有時候難以抉擇,求真知比較重要?或考試拿分數重要?若能兩者兼顧,當然很好!時間有限的情況,求真知的人,可能考試得分比較低。也許我是在這種情況,高二及高三的大部分科目,得到低分,高三僅有數學一科,開始出現高分。

我有一種想法,許多科目與數學有關聯,物理及化學,因為使用數學方法,而得到大幅進展。其他領域,例如社會科學,也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們的努力,漸漸形成數學模型。古老的中醫學,誰能以現代方法建立數學模型?

大學一年級時,我曾經把中醫現代化的想法,分享給同學,同學說,我們要先通過考試,能畢業比較重要,新奇的想法,等進入研究所再去慢慢思考。在西醫加上中醫,功課壓力沉重的那幾年,若以唸理工科的態度,讀醫學書籍,真的難以應付考試。同學們背誦、記憶,可以拿到分數,而我在短時間內,難以生硬地記住書本內容。依照我個人的學習方式,先理解,可以輔助記憶。若未理解,要我記住,實在很困難!

在校內讀的書,有些部分,畢業後經過二十年,漸漸消化一些,偶爾有一點點領悟,以前讀不懂的文字,慢慢走向理解之路,歲月真是漫長!

把醫科當作理工科來唸,採取這種讀書方法,像是行走在「替代道路」,比別人慢到達,而看到不同的風景。難以論斷對錯,成敗自己承擔!

想要結合西醫與中醫,原本就不容易,一路走來,幸好有母親安慰鼓勵,家裡收到學校寄來的成績單,很多次不及格,一學期一科,或者一學期兩三科,媽媽從來沒責罵,只有正面回應,說我重修可以再讀一次,讀得更熟!

中醫師的證照考試,我參加7次,西醫師的國家考試,我總共參加9次,比同班同學慢幾年取得證照。媽媽送我四個字:「大器晚成」!

在我41歲那年,媽媽離開人世。經過好幾年,當我又遇到困難時,腦海深處,好像有一台錄音機,自動播放幾十年來,媽媽的聲音,勉勵我不要放棄,繼續努力,穿越障礙,勇往直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