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年,進入中國醫藥學院,一年級在北港分部上課,這年學校新裝設電腦教室,也第一次有「電子計算機概論」的課程。

班上同學,很多人以前沒摸過電腦。老師講解之後,到各個座位巡迴指導,而上課時間有限,並非每個人都完全學會。

下課後,少數同學向我詢問。我常採用的回答方式,與電腦書籍不同。

有天,同學問:「磁碟片第一次使用,為何需要『格式化』?」

我答:「因為『格物致知』!」

同學笑一笑,認為這樣的答案很有趣。高中唸的書,有這麼一句『格物致知』,在大學一年級,同學們對於四書章句仍記得不少。而這句話,出現在電腦教室,卻讓同學有點驚訝!


我大概是在開玩笑吧!

仔細思考,這除了有趣,也含有實際意義!

事隔多年,重新回想,進入電腦時代,古人講的話,也許可以有新的解釋,如果沒有抵牴觸原意,雖講法有些差別,應該還能讓人接受。

我唸的科系,有「中西醫結合」的理想,這似乎很難,因為牽涉到人體健康,不宜貿然作實驗。

醫學的發展,與文化背景有關聯,兩種醫學,不易整合,假如把中華文化的思想觀念,用現代科學的方式,重新解讀,可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。先把背景文化作連結,若有些進度,大概對於中醫、西醫的整合,也有幫助。


在唸書的過程,發現書本在「敘述式」文章之外,使用大量「表格」來輔助學習,看了內文,對照表格,就很容易瞭解。下次要復習,覺得自己對於表格印象深刻。

在學校的期中考、期末考,同學們一齊讀書,分工合作,書上沒有表格的部分,也整理出表格,幫助有效率記憶。


而電腦資料處理,假如有人只會操作MS Word,全部的字打成文章式,這些資料,功能有限。

另一個人,懂得把Word資料轉換到Excel去作處理,便能分析許多原本未呈現的內涵。「表格」的概念,使資料變得很靈活,幫助讀者作深層認知。


古人講的「格物」,如果僅僅解釋為「表格」,是不夠的。

科學的發展,物理與化學,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科目,而物理研究到更細微,可以解釋化學現象。物理與化學的進展,也應用在生物學、藥理學,甚至細胞的研究、分子醫學、基因分析等領域。這些發展,大概比較近似古代所說的「格物」,窮極細微,對事物作分析。

有人嘗試以現代方法,分析中藥成分,印證中醫古籍所寫的療效,也找到新的應用。這可以說是「格物」的一種實行。但是,並非每項中藥的研究都那麼順利,有待更多人員投入。

如果把「格物」的目標,設定在多領域都要很仔細瞭解,大概讀書讀不完,一個人在幾十年之內,很難完整學習那麼多方面的現代新知,而且每年有大量新知識被創造或發現。多領域知識之間,應該有些共通特徵,先在一門科目掌握要領,觸類旁通,可以有效率地加速其他科目的學習。個人單獨研究,難以持久,群體合作,有可能達成更高目標。

假如有人用電腦網路來幫助大家窮究事理,將會是「格物致知」的更高境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