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5年4月,早上才進入幼稚園,老師就急忙牽著我的手,往小學升旗典禮的方向走,邊走邊講「你模範生,要去領獎!」,我內心猶豫,不想走,但被老師拉手帶著走,路上用閩南語問:「老師,我作業沒寫,為什麼模範生?」(當年講話,不懂「文法」,未使用「是」->「為什麼是模範生」)

原來,前一天晚上,我正在寫「作業」,突然有人來通知,阿嬤被摩托車撞到,送去醫院。阿公的朋友,有人很熱心開車接送,姑姑帶我坐車,去醫院看阿嬤,那是我第一次看見X光片,真的看不懂。阿嬤有腦震盪,也進行小手術,大概是清除血塊,幾天後出院回家,到2009年才離開人世。而我去醫院看阿嬤當天,回到家裡,已經很晚,幼稚園的「作業」,份量其實不多,而我身體疲憊,沒力氣寫。

恰好遇到兒童節慶祝活動,當天上學,走在路上,很擔心被老師罵,我在心裡反覆練習,要如何講,好好解釋沒寫作業的理由,帶著慚愧的心情,進入幼稚園,萬萬料想不到,老師說:「你模範生」!

幾年之後,在國中、高中期間,讀到「有不虞之譽,有求全之毀」這段文字,我回想幼稚園當選模範生的事,領獎當天,恰好作業沒寫,假設有同學發現並且「檢舉」,我的模範生獎狀可能會被收回,實際上,沒有發生。若真的被知道作業沒寫,我能講出來龍去脈,大概,老師也能體諒特殊理由,不會因為一件突發狀況而取消模範生資格。

1993~1995年,我是到醫院實習,看見有幾位學長,當選優良實習醫師(Best Intern),這是依照比例,十人之中選出一人。其他學長,私底下的討論,好像沒有人可以十全十美,難免有些小缺點。有時候,優點過於突顯,總醫師稱讚,要求其他實習醫師們效法榜樣,而大家短時間內,來不及進步,造成多人的心理壓力,反而會責怪「模範生」表現太好,使大家跟不上。

在畢業前,在醫院實習結業,我也當選優良實習醫師,心裡,又回憶幼稚園那段往事,也思考幾位學長前一年講過的話語。

人難免會有些缺失,如果優點數量超過缺點,而別人的優點,可以透過互助合作,使自己的缺點不致於發生傷害,那麼,這個人被稱為「模範生」,應該還能讓多數人接受。

若把缺點用放大鏡觀察,沒時間給當事人詳細說明,大概,很難找到100%的模範生。

繼續思考,每個班,僅能選出一位模範生嗎?如果不採取「模範生」的稱呼,班上有各種專長的同學擔任組長,例如「數學組長」、「英語組長」等名稱,另外,有人專長於美術、音樂,或者對於資源回收的心得很多,都值得大家學習。

讓同學們知道人人有優點,互相指導,可以避免「模範生」一個人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,也能增進同儕情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