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「平常心」面對考試,乃至生活中的一切考驗,也許不容易。

換個方式思考,有可能夠漸漸培養「平常心」。

在醫院裡,作「檢驗」、「檢查」,英文稱為Examination,可縮寫Exam。英文講「考試」,也是相同的字。

到醫院作檢查的人,大部分皆希望得到「正常」的良好結果,但是有少數人卻不這樣想。舉例來說,有人得心臟病,到醫院作心電圖,是正常的,之後卻仍有胸痛復發多次,再作心電圖,竟然又正常,他很希望查出病因,以便及早治療。下一回,他在胸悶、胸痛發作時,儘快到醫院檢查,可能會表現出異常,或者經過醫師評估而安排「運動心電圖」、「24小時心電圖」,以查出病變。

另外舉個例子,假設有人每年檢驗血脂肪一次,快要抽血的前一個月,刻意少吃油脂類食物,也加強運動。等驗血報告正常,他又很忙而缺乏運動,用餐也沒注意已經攝取過多脂肪成份。這樣說來,他只是一個月的期間有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,血脂肪數據,能夠代表整年十二個月都正常嗎?

回想高二那年,音樂老師除了教導唱歌如何發聲,也偶爾分享一些大學生活心得。黃老師說,他曾經遇到一位教授,是「好好先生」,每次作業,都給予高分。另一位教授,經常挑出作業裡的毛病,紅筆批改,幾乎每頁都修改好幾個位置。老師勉勵我們這群高中生,上了大學,如果遇到嚴格的教授,是幸運的事,能夠使自己進步更多。

另外,回憶我自己小學三年級,有一天老師叫全班去保健室,要量身高、體重,我走在路上,撿取幾顆小石頭,放在褲子兩側口袋,想要增加全身重量,心裡也想在量身高的時候踮腳尖,但輪到我時,卻不敢踮腳尖,怕老師發現。事隔三十多年,重新思考,當年的想法真幼稚,只是量身高、體重,何必刻意使數字增加?

話題再談回來「考試」,有沒有可能像量身高、體重,以「平常心」面對?這項想法,需要時間,慢慢調整心態。

大多數人,希望分數儘量考高。然而考高分,不一定有能力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難題。

培養分析、判斷能力,適當運用知識,改善生活,比考試得高分更重要。

如何兼顧內在實力與外在分數,有待大家思考,為莘莘學子,規劃更好的學習模式。